固態硬盤現在已然是裝機標配了,但是大家都知道,現在市面上的固態硬盤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接口,M.2接口、mSATA接口和SATA3接口,那么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?
M.2接口,是Intel推出的一種替代mSATA的新接口規范,也就是我么你以前經常提到的NGFF,即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。比傳統的SATA3.0接口更小,速度更快,大部分用在筆記本電腦上。M.2是一種接口類型,與其同級別的則是串口(SATA或mSATA)和并口(IDE)這些用于連接硬盤的插槽,所以我們可以將M.2接口理解成比3.5英寸和2.5英寸更小的硬盤和硬盤插槽標準。正是因為SATA的接口速度瓶頸越來越突出,現在很多主板廠商都開始在產品上預留出M.2接口。
M.2 接口有:2230/2242/2260/2280/22110 這五種規格。
其中最常見的有:2242/2280兩種規格的M.2接口。
M.2接口(SSD上的金手指形狀)和插槽(主板上)又被細分為B Key(又稱Socket 2)和M Key(又稱Socket 3)兩個模組,二者由于金手指缺口和針腳數量不同容易產生兼容問題。
同樣是M.2固態硬盤,有些產品的讀取速度最多只有550MB/s,而有些產品卻能輕松突破2500MB/s大關。M.2的固態硬盤讀取速度取決于走何種總線。M.2的固態硬盤通常走SATA3.0或PCI-E總線,能實現后者速度的M.2固態硬盤通常是走PCI-E 總線的SSD,這個PCI-E不是臺式機主板上安裝顯卡、聲卡的物理插槽,而是一種總線(通道)標準。
SATA 3.0理論最好速度只有6Gbps,此類接口的SSD理論傳輸速度為 750MB/s,而PCI-E 3.0×4總線的帶寬高達32Gbps,此類接口的SSD實際傳輸速度可以輕松突破1000MB/s,頂級產品甚至可以到達3500MB/s以上。所以M.2接口也是有兩種總線(通道)標準可以選擇,一種是SATA總線,一種是PCI-E總線。
速度能超過1000MB/s的M.2 SSD除了采用PCI-E總線以外,通常還跟著NVMe的參數,這又是什么?
還記得使用硬盤裝系統時,我們要開啟一項名為AHCI的選項嗎?這個AHCI就是串口硬盤對應的協議標準 (邏輯設備接口的標準),我們也將其視為一種AHCI的驅動。
NVMe則是AHCI的進階版,它也是一種標準協議,屬于針對PCI-E總線SSD制定的一種高速協議(我們同樣可以將其視為驅動程序)。需要注意的是,就目前而言,支持NVMe協議的M.2 SSD一定采用了PCI-E 3.0×4總線標準,但采用PCI-E 3.0×4總線的M.2 SSD卻不一定支持NVMe協議。
筆記本上的 M Key插槽大都向下兼容SATA總線 , 但一些臺式機主板的M Key插槽卻僅支持PCI-E總線的固態硬盤。
本文標簽: 你問我答 帶你全面了解M.2 SSD 買SSD再也不會吃虧了!